发布时间:2018-07-06 |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 作者: |
7月5日,全国港澳研究会、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在深圳联合主办高规格“2018前海合作论坛”。论坛以“改革开放再出发,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深港”和“深澳”之间的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自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连续两年被写进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后,深圳与香港、澳门的合作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今年年初,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更紧密更务实的深港澳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战略目标。前海则将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全力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论坛吸引了境内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重点企业、社会团体和科研院所等千余人参加,除了政府官员外,还包括大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如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理查德·约翰·罗伯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市场及监管中心政策主任、原奥巴马政府金融和基础设施顾问亚伦·克莱因等。
前海累计港企注册资本近万亿元
“深港合作”是前海肩负的核心使命之一,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说,历时仅5年半时间,前海深港合作区已从一片滩涂,成长为注册企业增加值达1528亿人民币的现代服务业新城。
“目前,前海每平方公里产出超过100亿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占深圳全市的60%,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全国首创或领先133项、复制推广16项,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高的代表性区域之一。”田夫说。
今年一季度,前海又迎来“开门红”,累计开业运营企业7.15万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设立企业335家,内地上市公司投资设立企业625家,纳税过千万企业达627家。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前海的比重92.1%。
在这些耀眼的“成绩单”中,港企作为前海经济支柱的作用日益显现。截至今年一季度,前海已累计注册港企8031家,注册资本达8937.26亿元,汇丰前海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等标志性港企均已落户。
而2017年,注册港资企业实现增加值486.00亿元,占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23.9%;纳税91.87亿元,占26.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24亿元,占37.4%;实际利用港资43.3亿美元,占97.4%。
香港200亿元财政资金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说,香港在金融和创科两个范畴拥有不少独特优势。
在金融上,香港拥有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制度和人才,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首选融资平台,也是国家在深化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试验田”。
“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内地多家创科龙头企业以及多个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香港可以为这些企业的壮大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财务和资金管理服务。”陈茂波透露,香港最近改革了上市制度,容许拥有不同股权架构的高增长及创新产业公司和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请在交易所主板上市。“相信更多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可以利用香港的资本市场,拓展全球业务。”
在创科方面,陈茂波表示,国家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明确了香港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大战略和布局中应担当重要角色。“香港大专院校的科研水平一直受到国际的肯定,加上一流的基建和对知识产权的保障,有利吸引更多知名国际科研机构和大学到香港落户。”
陈茂波还透露,今年香港特区政府已在财政预算案中预留500多亿元支援创科发展,其中的200亿元将专门用于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基建和首期工程,另外100亿元用来成立“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两个科技创新平台,以此吸引内地以及世界上最优秀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来香港发展。“我相信,未来几年香港和深圳的创新科技合作将会大步向前走。”陈茂波说。
深澳将加强产业和青年创业创新领域合作
近年来,深圳与澳门之间的合作不断强化,特别是在文化创意、特色金融、旅游等领域上,两地已联手打造了多个品牌活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表示,澳门将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推动自身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梁维特表示,澳门将充分挖掘独特优势,加大力度促进经济适度多元。“特别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发展特色金融业、国际性会展业、海洋产业、‘互联网+’传统产业等”。
另外,发挥澳门精准联系的作用,完善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功能,特别是加快建设中葡金融服务平台和中葡人民币清算中心,探索发展服务中葡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资本市场。同时,利用澳门与葡国及欧盟的传统关系,开辟中国内地—澳门—葡国—欧盟交流渠道。
“我们将加快‘一基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特别是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加强在中葡平台、产业和科技创新、青年创业创新、中医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我们相信,产业的互补合作将会为澳门带来新的产业格局、新的业态、新的发展空间。”梁维特说。
■聚焦平行论坛
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到前海来
除了主题演讲,“2018前海合作论坛”还举行了两场平行论坛,来自政府、企业以及文化艺术、科技、媒体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制度创新与融合、金融合作、科技及文化创新、青年发展”等四个主题,开展了广泛讨论。
关键词1:制度创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要素流动是关键
在“制度创新与融合”分论坛中,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认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融合就非常难进行,“全球金融中心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郭万达说,粤港澳大湾区非常让外界期待的就是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然而要素的流动是关键。“要创新就要自由流动,否则将没有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基本的机制。”
不过,郭万达强调,粤港澳在要素流动当中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很多人、资金、物的流动是日常性、经常性、商务性的,不像其他的地方具有一致性。“有双向流动,也有单向的流动;有生产要素流动,也有生活要素流动,前海要把要素流动的基本问题想明白。”
“希望前海能够做要素流动的尖兵,考虑设立‘双总部’,即吸引更多的内地企业到前海来,甚至在香港设立同样的总部,两个总部间可以流动,资金能够对接、移动,从而沿着‘一带一路’,走向全球。”郭万达说。
关键词2:金融合作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有望走向世界前列
在“金融合作”分论坛中,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任生俊认为,通过强化合作、优势互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完全有潜力走向世界前列。
针对破解金融合作难题、补齐金融合作短板问题,任生俊建议,首先深港澳应营造金融要素自由流动的有利环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相互融合的有机生命体,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管不通、血液流动不畅,大湾区势必缺乏活力。”
其次,应提高区域保险合作水平。“在金融领域,与银行、证券相比较,保险合作步伐偏慢,已成为金融合作的一个短板。但实际保险基础扎实、互补性强,比如广东9个城市2017年保费收入合计达3706.2亿元,全国占比超过10%,特别是深圳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资产总额达4.1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比超过1/4。”
再者是推动区域风险分担一体化。任生俊说,从国际经验看,金融合作可分为“你来我往”“互联互通”“一体化”三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互联互通’的深化阶段,‘一体化’则是远景目标,未来可以先从风险分担一体化入手”。
关键词3:科技文化希望香港深圳成为亚洲设计双城
“文化创意就是文化的品牌,文化创意的链条首先是做好内容,其次是推广品牌化。越来越多的平台、内容制作公司都意识到内容的重要性。”在“科技及文化创新”分论坛中,A8音乐集团董事局主席兼 CEO刘晓松认为,深港结合起来做文化创意、高科技具有非常大的空间。
刘晓松希望A8和前海共同打造“前海出品”的品牌,将网络文学、影视、电竞以IP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联动起来,借助香港文创资源,把“前海出品”做成网文影之都和电竞之核。
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刘小康则表示,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土地利用面积中,除了70%用于科技研发,还有30%用于文创产业,这为设计创意产业留下很大发展空间。“希望香港、深圳成为亚洲设计双城,两个设计体量大的城市进行合作,能有不一样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4:青年发展青年发展必须和科技挂钩
“青年发展必须和科技挂钩。”在青年发展主题演讲中,香港慧科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荔园有限公司主席邱达根提及一个新现象:从投资情况来看,香港青年择业时期选择创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十年前,很多青年会选择到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工作,创业比例很小。但过去几年,青年创业呈井喷式发展,而大部分人做的都是科技类的创业公司。”
此外,邱达根认为,深港澳区域合作首先要解决青年人关于生活成本过高的顾虑,其次要解决人才的集聚问题。“人才要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缺口,希望通过深港澳合作,实现国际、内地最顶尖人才的聚集。”
美国Talroo公司董事长Bruce Ge则表示,人才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升级步骤。他认为,中国的跨国企业将来一定要在人才国际化上和美国、欧洲的公司拉平。
■专家观点
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
深港澳建设应重视法治创新
“深港澳是三个不同法律管辖区,其背后法治的系统性建设更为复杂,而国际人才、资本、货币与信息流都取决于法制的安排与法治的建设,这是跨境投资、立业、持有和处置资产的信心来源。”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说。
刘明康说,深、港、澳在公法领域的立法自成体系,包括刑事方面及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方面的立法各有差异,应尊重“一国两制”原则,加强执法合作,但不统一立法。不过,在商业、经济及金融活动方面的法律适用应大胆创新。
另一个需要加强建设的是国际仲裁。“商事仲裁是法院系统之外独立的争议解决系统,内地仲裁界和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交流日益深入,比如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及仲裁员1/3都来自境外,遍布49个国家和地区。”刘明康认为,更深更广的仲裁融合及对外开放和执行力度的提高,将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继伦敦、纽约、巴黎之外,又一个国际争议解决中心。
刘明康建议,深港澳建设应重视法治创新,可积极使用三方力量来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可邀请近十年来香港退休的、部分能流利使用普通话的法官到湾区广东一侧的执行庭担任法官或助理法官,以及邀请其他国际司法人才(含仲裁专家)组成智库或咨询小组来参与到具体问题中的讨论。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
建设深港澳世界智慧物流中心
“建议以人工智能为动能,建设深港澳世界智慧物流中心,这将是世界级的,而现有技术已完全可以支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说,人工智能过去几年已从纯数据进入实际生活场景,正在颠覆几乎所有的一切,而其运用最前端的行业正是物流。
朱民说,物流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巨大市场,人工智能应在其中广泛应用。“当前物流效率并不高,内地运输行业有2000多万辆货车,空载率达到40%以上,配货隔离时间达到72个小时,但人工智能产生的货车匹配平台可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即工人入库、存取、挑选、包装、分拣,几乎全部通过自动包装和机器分拣、搬运完成,智能化仓库已经变得非常普遍。”朱民说,人工智能在物流业未来的运用,是将生产、运输、仓库、派送、消费者全部打通,这是其最大的创造。
朱民认为,深圳、香港、澳门有很好的物流场景,深圳一年的港口吞吐量是2万多吨,但物流只占深圳GDP的3.21%,这既表明深圳的物流效率很高,也表明深圳的物流业发展远远不足,只是局限于市内小物流的概念。朱民认为,深港澳地区的物流业有巨大发展空间,应深挖其未来的市场。
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诺奖得主理查德·约翰·罗伯茨:
推动创新要培育年轻科学家
“高质量的经济体系除了公平市场运作之外,最关键的元素是高科技,必须跳出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做出真正的高科技创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名誉校长徐冠林认为,用新的方式发展中国需要的战略性科技,才能解决当下的科研瓶颈,科研架构也才会同步升级并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徐冠林说,创新科技生态模式需要多年的培育,组织发展新的高科技经济体,必须利用全国的人才。“吸引人才不一定让他们来这里落户,但要考虑吸引人才的方法和持久性,这比招商引资的模式复杂多了。”徐冠林希望珠三角成为中国实体科技的战略性研究中心,包括正确的架构和充足的经费,并设立专攻战略性科研的基金,以此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理查德·约翰·罗伯茨也认为,科学仍将在未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并进一步提出“科学要靠年轻人”。
“绝大部分的诺奖获得者或其他奖项的获得者,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时,都是很年轻的。就数学而言,得奖者一般不到25岁;物理学绝大部分重要发现的发现者不到30岁,生物学和化学是不到40岁。”理查德·约翰·罗伯茨说,年轻人会有一些重大发现是因为他们无惧,不会管他人言论,只会直接前行。“如果想要推动创新,一定要好好培育年轻科学家,让他们自由选择觉得很重要的事情,不要监督或逼着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
此外,理查德·约翰·罗伯茨认为,失败非常重要,是取得重要发现的关键。“不失败或不犯错的人,什么都学不会,失败是件好事。”